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让新闻多些“温暖” 给受众更多奇异果体育官网“热量”
007年岁末,一位英雄的名字感动了金华,温暖了钱江两岸、齐鲁大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就是跳江救人英勇献身的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孟祥斌。在以3508936票名列2007年度“浙江骄傲” 年度人物评选第一名、荣获“2007山东年度新闻人物特别奖”之后,截止2008年1月20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上投票结束,又以13075707票在全国105位候选人中名列第二。孟祥斌事迹之所以能在全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除了事件本身的感人之处,新闻报道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次报道的成功对今后开展典型人物报道又有哪些启示呢?
信息化时代,受众对新闻的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孟祥斌英雄事迹报道过程中,正是由于媒体的快速反应,才真实记录了英雄壮举第一现场的情景。
孟祥斌跳江救人的壮举发生在2007年11月30日上午11点20分左右。约10分钟后,接到群众热线电话的金华电视台、金华电台等当地媒体的记者陆续到达现场,展开拍摄、采访。在11点30分左右,金华电台记者霍箭率先播发了《跳江勇救轻生女》的现场连线次在江边和抢救孟祥斌的医院急诊室外播发连线直播报道,第一时间向听众介绍搜寻和抢救孟祥斌的最新进展,通过现场采访目击者和战友介绍报道孟祥斌的英勇事迹。金华电视台记者陈戈是第一位赶到现场的电视记者,在拍摄了轻生女子被救上岸的独家镜头之后,他又拍下了在桥上哭喊的孟祥斌的妻子和女儿。在打捞船赶到现场后,他随船到江中央拍摄,直到1点38分孟祥斌被打捞上岸。这时他将镜头对准了一直守候在岸边的驻金华某部政委张凤中,看到孟祥斌被打捞上岸,这位部队领导顿时失声痛哭。
正是由于记者的快速反应,听众才身临其境般地听到了孟祥斌被打捞上岸后战友们抬着他拼命地叫喊:“老孟,老孟,你醒醒救护车救护车在哪里?”观众才通过电视镜头,看到了3岁的女儿拎着孟祥斌的鞋子呼唤着“爸爸,爸爸”;妻子叶庆华瘫倒在地上,对着女儿哭喊着“爸爸没有了,爸爸没有了”感受到了张凤中政委作为一名军人、男子汉那极力抑制的低声悲泣传递出的悲伤的份量。这些事发现场最重要的场面,被忠实地记录下来,成为还原事件的最珍贵资料。如果当时记者不能及时赶赴现场,拍下这些永远也不可能再现的镜头,英雄事迹的感染力难免会逊色许多。在事后的回忆文章中,多名记者提到,接到热线电话或领导指令后,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都没有顾得上吃午饭。应当说,金华媒体记者当天的出色表现并非偶然,是他们平时的采访作风、工作状态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真实体现。
“速度”还体现在他们对事件新闻价值的准确判断,第一时间向上级新闻媒体通报情况。金华电视台记者在拍摄完现场情景后,立即返回台里剪辑图像,撰写稿件,并及时向浙江卫视通报情况。3点31分,金华电视台向浙江卫视新闻交流网提交了第一篇有关孟祥斌的稿件,当天晚上6:30分《浙江新闻联播》以《金华:女子轻生跳江 军官舍身相救》为题,报道了孟祥斌的事迹。而在金华,各电视频道当晚共播出了7条消息或特写,驻金华某部组织全体战士集中收看了电视报道。第二天,《浙江日报》在一版刊发了题为《他用最后的力气把人托出水面》的消息,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和报纸也分别在当晚和次日播出、刊发了相关报道。
然而,一次报道不可能使这一事件成为热点。为了扩大英雄事迹的影响,弘扬英雄的精神,提升报道的“热度”,金华广电总台迅速对后续报道工作作出部署,浙江卫视、浙江日报、浙江电台新闻台、浙江在线新闻网站陆续派出骨干记者赶赴金华,投入追踪报道。各媒体记者一方面追踪事件本身的最新进展,一方面开始探究新闻更深层次的信息。事发次日一大早,金华电视台的记者再次来到事发现场,拍下了市民为英雄送来第一个花圈的情况。随后又拍下了众多市民以不同方式表达对英雄敬仰缅怀之情的场景。另一路记者则来到了英雄生前所在部队采访。根据金华电视台传送的稿件,《浙江新闻联播》这天播出了《孟祥斌:我们看你来了》和《孟祥斌:一个用生命讲述的故事》两条追踪报道,分别介绍事件最新进展和孟祥斌生前详细情况,这样的篇幅在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是不曾有过的。在接下来的10多天里,浙江卫视两档主要新闻栏目《浙江新闻联播》和《新闻超视》每天都安排了相关报道,前后共播出了30多篇。特别是12月4日,金华举行追悼大会,三万多群众自发前来,向英雄做最后的道别。当天的《浙江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金华:数万市民送英雄》,《新闻超视》播出了《孟祥斌生命的誓言》(上、下篇)和评论《让英雄定格在我们心中》。这些报道浓墨重彩,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集中反映了英雄壮举在金华市民中激发的巨大反响,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较高收视率。
在连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从金华市级媒体到省级媒体,包括中央媒体和省外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反映各界缅怀英雄、学习英雄的报道。不少媒体在播发报道的数量、份量、形式等多方面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记者采访跨越范围之广(金华-江西-山东),投入力量之多,报道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份量之重为近年来罕见。浙江卫视在持续关注事件最新进展的同时,在1月5日21点31分播出专题片《孟祥斌,一个不朽的名字》(片长35分钟),全国收视率为0.374,名列当天浙江卫视各栏目、节目之首,在当天全国上星台节目收视排名前100位中,名列第36名。
《浙江日报》先后刊发了18篇报道,其中10篇在一版刊发,4次为头版头条。长篇通讯《托举生命铸丰碑――追记见义勇为的驻金华某部军官孟祥斌烈士》(浙江日报12月12日第一版)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浙江在线大型专题《孟祥斌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浏览量超过80万人次。浙江日报与浙江在线举行的“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大型报网互动,吸引了3.5万人次在线观看。
媒体的持续关注新闻中心,调动了受众的阅读和收视预期,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是持续报道形成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追踪报道是对新闻价值的深度发掘,它放大了新闻事件的效果,延伸事件对受众的影响。而同样是先进典型,即使是事迹本身同样感人,如果新闻报道浅尝辄止,也不可能产生社会轰动效应。在孟祥斌事迹报道中,正是由于媒体的追踪报道,这一事件才迅速“热”了起来,在社会上形成公众持续关注的一大热点。
浙江在线《离开孟祥斌的日子――解读一个城市的集体感动》专题报道中提到:追悼会当天,金华电视台记者吴静拿着话筒就站在英雄妻子身边,听着军嫂撕心裂肺的声声呼唤,她本来还克制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事后,吴静回忆,这是她第一次哭着出镜。”实际上,为英雄落泪的记者何止一位。对于所有参与孟祥斌事迹报道的记者、编辑来说,完成报道的过程同时也是经受心灵洗礼的过程。金华电视台记者陈戈:“我继续一路跟拍护送孟祥斌遗体到市殡仪馆,拍到了英雄的妻子叶庆华到殡仪馆见孟祥斌最后一面的感人场面,这是我人生经历中从未见过的悲怆场面,作为冷静拍摄者的我也不能不被打动。” 金华电视台记者周永红:“我们和市民一起感动,这是我们身边的英雄,一个真实的英雄,我们在感动的同时,我们也责无旁贷地记录这段感天动地的事迹”。 金华电视台记者顾敏惠:“参与这次孟祥斌事件的报道,有太多的体会与感悟,有过兴奋有过紧张,更多的是感动与震撼”。 正是因为记者自己被英雄的精神所打动,才能将真情实感凝聚笔端,化作荡气回肠的篇章,去感染更多的受众。
除了心怀感动高质量完成采访报道任务,在整个事件进程中,有关媒体和记者还在更深层次全面介入事件本身。金华电台记者方向在感动之余连夜为英雄创作的歌曲《这一次》迅速传遍金华:“这一次你纵身一跃,滔滔婺江见证壮烈;这一次你奋力的托举,托起生的希望震撼人间”。跟踪报道英雄事迹的金华电台记者霍箭,成为英雄事迹报告团的一名成员,和英雄的妻子、战友一起,巡回报告宣讲英雄的精神。为了方便人们参加追悼会,金华电视台发起了出租车和私家车免费接送市民活动。此外,有关媒体还组织志愿者为市民捐款提供服务,协助维持追悼会现场秩序等等。金华广电总台领导专程来到杭州,向“浙江骄傲”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提出将孟祥斌增补列入提名候选人物,并获得批准。媒体和记者的深度介入还表现在节目包装等方面。金华电视台《小周热线》等栏目的话筒套,由平时鲜艳的五颜六色,换成了凝重的黑底白字。追悼会当天,浙江卫视《新闻超视》节目主持人穿上了大翻领黑色衬衣,配以素净的外套。这也是《新闻超视》开播以来,第一次因为报道对象而设计主持人专用服装。
从单纯完成报道任务到把自己也燃烧起来,融化进去,新闻报道自然就有了“深度”。新闻工作者这种对事件的深度介入,为报道增添了感情的力量,这种发自内心的深深敬仰,取代了过去让受众反感的无病,空洞肤浅。这一事实启示我们,在先进人物报道过程中,要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只有自己首先被打动,才会打动受众。而要打动自己,就离不开对采访对象真正深入、全面、详尽的了解。在一篇篇高质量报道的背后,是记者的高度责任感和辛勤付出。霍箭:“7天时间里,我只认线顿饭,总共睡了十几个小时觉”。 陈戈:“我一直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走,因为只要一偷懒,就会错失任何一个不可复制的宝贵历史瞬间,那将是永远都不可原谅的错误。” 尽管孟祥斌事迹本身特别感人,但如果记者不深入挖掘,没有积累大量素材,同样也很难拿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报道。
各媒体记者除了倾情投入,还展开了全方位协作,共同谱写英雄赞歌,合作的“广度”也创下了纪录。从11月30日开始,金华电视台共向浙江卫视新闻交流网传送有关孟祥斌的稿件近百篇,供浙江卫视各栏目和省级各频道选用。在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山东卫视、齐鲁电视台的记者抵达金华后,为协助记者传输图像,金华电视台做了大量工作,并无私地把事发当天的珍贵素材翻录给各台。同样,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也在第一时间为金华电视台提供了省领导作出批示、省委作出学习孟祥斌决定的稿件或图像。《孟祥斌,一个不朽的名字》专题片制作完成后,浙江卫视的编辑记者用了一天的时间翻录带子,交全省十一个市电视台播出。经过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和金华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共同努力,12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片长2分钟10秒的消息:《孟祥斌,舍身救人铸军魂》。12月7日,孟祥斌骨灰回到家乡山东省齐河县刘桥村,下午4点,正在山东采访的浙江卫视记者周叶飞为浙江在线提供消息:《本网连线山东:英雄孟祥斌骨灰今日下午安葬当地烈士陵园》。当天晚上,齐鲁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浙江卫视经过多方努力,通过卫星信号,把齐鲁台直播画面切入正在播出的《新闻超视》。其后,齐鲁电视台还为金华电视台提供了英雄家人新房落成等多篇后续报道。浙江日报和浙江在线举办的《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大型报网互动,山东大众网、中国军网,以及67家中央、地方新闻网站同步直播省内外媒体相互支持,协作联动,共同完成一次次报道任务,齐心协力为孟祥斌事迹传播搭建起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有效平台,孟祥斌事迹的影响才得以从金华、从浙江辐射到山东、江西,迅速扩展到全国。虽然截止笔者发稿,孟祥斌还没有获得国家级荣誉,但通过各地各级不同介质媒体的广泛传播,其在全国的影响引人瞩目,“感动中国”那一千三百多万张选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影响的“广度” 。
“态度”决定成败。和以往的无限拔高、把英雄塑造为神,让人敬而远之不同,孟祥斌事迹报道更多地体现为平民视角的平实解读。
浙江卫视在英雄跳江救人第二天播出的报道中,就初步为大家勾勒出一幅英雄的素描:如通过遗物中最多的是书籍这一细节,介绍了孟祥斌的刻苦好学;通过他保存的所有照片中只有一张与妻女的合影,介绍了孟祥斌忘我工作的情况;而通过战友的介绍,人们更了解了孟祥斌尽管自己父母生病、妻子下岗,但经常接济战友,帮助山区孩子。在随后的报道中,各媒体通过采访英雄的家人、乡亲、同学,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孟祥斌:一个善良、热诚、乐于助人的年轻人,一个爱学习、肯钻研、乐于奉献的新时代军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踏踏实实地走着自己的人生路。英雄就是这样地平凡,简单,甚至有一些不完美;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平实解读,才真正拉近了英雄和受众的距离,让人们理解了他的悲壮一跳,既是他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军人使命的必然,也是每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心中都有的英雄梦想一次骤然释放。记得曾有编辑在记者的稿件上写下一句批语“最高礼节这个词用的次数太多了!”建议记者用更加平实的语言来传达追悼会当天的情况,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恰恰说明,媒体在英雄事迹报道过程中的一种态度。过去,我们往往会把英雄刻画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似乎从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而随着人们价值观的趋于多元化,这样的报道已经很难打动受众。人们不再需要膜拜、仰视英雄,而是希望媒体能平等地和自己一起,去探知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内在必然,进而理解什么是果敢坚毅奇异果体育官网,什么是英雄气概,什么是舍生忘死,然后选择自己感情的好恶和理智的取舍。平民化视角的平民解读启示人们:如果不是孟祥斌,同样会有人搭救这位轻生女子(当时确有一位武警军官同时跳入江中参与救人);同样,如果不是碰到这样的特殊情形,在人民和祖国需要的时候,孟祥斌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只有这样,我们的报道才真实可信,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才可亲可爱,可敬可学。
英雄,只有植根在常人的心底里,才会是真正的英雄。在此次报道中,各媒体在选择报道的角度时,更多地把镜头、笔墨对准了英雄事迹在普通人心中引发的反响。如果说,在孟祥斌事迹报道的前期,主要是英雄壮举本身感动了受众,而随着事件的进展,更多的则是那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对英雄那种发自内心的、朴素的崇敬缅怀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感动了一座城市。众多媒体都采访了那两位目睹了孟祥斌跳江救人瞬间的金华市民、那位要把自己写的诗念给英雄听的80岁老人,那几位行走不便却坚持要来送英雄最后一程的盲人,记者拍下了那一排排花圈、一朵朵菊花、一盏盏许愿灯、一副副张贴着英雄画像的广告灯箱、一张张眼含热泪的脸庞通过这些典型画面,报道传达出人们对社会正义和崇高品德的呼唤,也拨动了大家向善、求真、崇美的心弦,在更多受众心中引发共鸣。所以,孟祥斌事迹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良性互动:媒体报道感染受众-受众热烈回应-媒体推进报道。这种良性循环周而复始,在推动报道走向深入的同时,也使事件的社会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浙江在线配合相关报道推出了一个小调查:在回答“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像孟祥斌一样下水救人么?”这一问题时,41.34%的人选择了“会救”;而在回答“当你为孟祥斌感动之后,如果你遇到有人跳水自杀,你会下水救援么?”这一问题时,选择“会,一定会”的比例提高到了58.78%,媒体报道的影响力于此可见一斑。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引领我们奋发向上。媒体报道孟祥斌英雄事迹取得的成功表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公众需要那些传递着崇高情感、英雄精神、时代强音的新闻;人们渴望从媒体传递的信息中感到温暖,得到引领。新闻是客观的、冷静的,但新闻工作者不能没有激情,记录感动,传递温暖,新闻就能够带给公众更多精神的“热量”和行动的力量。在公众期盼社会核心价值观更多地得到媒体的肯定与弘扬的时候,我们不能缺位。孟祥斌英雄事迹报道取得的成功,积累的经验,带给参与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以丰富的精神滋养,也必将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完成典型人物报道提供借鉴。